• logo

    logo

心理治療服務

  • SUCCESSBanner

    SUCCESSBanner

  • playtherapy

    playtherapy

  • eft

    eft

  • arttherapy

    arttherapy

  • psychotherapy

    psychotherapy

專業課程

  • Art in assessment and therapy

    Art in assessment and therapy

  • PTPBanner

    PTPBanner

  • MBTIBanner

    MBTIBanner

  • MARI practitioner certification course

    MARI practitioner certification course

  • zentanglebanner

    zentanglebanner

機構專業培訓服務

  • cooperate training

    cooperate training

  • school service

    school service

  • cooperate training

    cooperate training

  • cooperate training

    cooperate training

  • cooperate training

    cooperate training

網上增值課程/網上商店

  • online

    online

  • parenting tool and board game

    parenting tool and board game

  • banner

    banner

  • PositiveCourageChildrenBanner

    PositiveCourageChildrenBanner

  • parenting tool and board game

    parenting tool and board game

小孩在遇到不合心意的事情時,很容易就會用大吵大鬧來表達不開心。家長應該怎樣做才可令他們用言語去表達自己的情緒?心理學家 臨床心理治療師 李偉堂博士 Ernest 在這一期的文章中將會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成為孩子的情緒教練,幫孩子應對情緒困難。

年紀較小的孩子遇到不如他們所願的事情時,他們會不開心,經常以哭、鬧、叫、或動手行為來表達他們的情緒,這意味著他們需要很多的練習與學習才能學會以語言來表達感受。家長的理解、明白、指導與示範變得尤為關鍵。

年紀雖小,感受很大

因為孩子年紀還小,大腦仍在發育中,在體驗生活種種事情時,不像成年人那樣容易發揮大腦的執行功能,如:準備、安排等,孩子只能全情投入地去體驗生活,即使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,例如得到一張貼紙,他們便很快樂;相對地,發生一件不如他們所願的事情,就算是很小的事,例如疊高的積木掉下來,他們的情緒反應也會很大,甚至是家長不如他們期望般的切蘋果,他們也會很沮喪。這是因為他們全情投入,小小的落差對他們的沖擊已經很大,因此,他們並不是有意作出這麼大的反應,而是那些打擊實在令他們吃不消。

家長回應孩子情緒的風格

心理學家曾經研究發現:當孩子出現情緒時,家長回應孩子的情緒有三種主要的風格,

情緒忽視型(Emotion Dismissing):當孩子出現負面的情緒,家長會忽視追份情緒或試圖擺脫這份情緒,例如:分散孩子的注意力,或告訴孩子不應該有這種情緒。

寬容(Emotion Permissive):當孩子出現情緒時,家長完全按受孩子的感受,容許孩子發洩出來,而不會設定任何限制,但是也不會指導孩子合適表達情緒的方法。

情緒教練(Emotion Coaching):家長相信孩子出現情緒的時候,正是和孩子親近及教導處理的好機會。他們接納孩子的情緒,並幫助孩子學習如何管理這些情緒,隨著家長的指導,孩子便更擅長管理情緒,例如:自我安撫,亦令孩子與同伴相處得更順利、應對學業壓力更好,甚至身體更健康。

情緒教練是什麼

情緒教練旨在幫助孩子明白自己的感受、瞭解情緒的由來及來到時該做什麼。當孩子出現情緒時,情緒教練不是試圖控制孩子,而是將家長與孩子站在同一陣線,共同努力找出如何應對困難的情況。另外,情緒教練視情緒是好的,只是孩子不認識它而出現了偏差的行為,例如:如果孩子生氣,情緒教練會接納孩子的感受,但並不容許孩子傷害別人或破壞東西。

成為孩子情緒教練的指引

做一個好榜樣:年幼孩子主要透過觀察和模仿父母來學習,父母的身教比言教對年幼的孩子來說,有著更大的影響。因此父母表現的方式會讓孩子效法。

幫助孩子平靜下來:當孩子面對不如所願或威嚇的事情時,就會觸發大腦原始的部分 — 杏仁核,分泌大量的壓力荷爾蒙,來應對威脅的事情,因此導致孩子感到害怕、沮喪或憤怒,在這時候,孩子已聽不到父母的說話。倘若父母運用溫柔的語調來說話,或觸摸安撫他們,這會重新啟動大腦後來持續發育的部分 — 腦外皮層,幫助孩子平靜,並重新思考。

認同孩子的負面和正面情緒:當父母描述孩子的感受時,就即是表示理解孩子的威脅,同時,父母亦給予孩子所需的字詞語句來交流他們內在的經驗,有助日後孩子會用這些詞語來表達自己的感受。

一同解決困難:當孩子出現情緒而有所行動時,父母安撫了他們的情緒後,解釋這行動的後果,並共同商量方法。如果孩子太小,可以始予孩子兩個選擇,由孩子決定怎樣做。

家長對孩子表現同理心,永遠都最重要:嘗試透過孩子的眼睛來看這世界, 更有助於父母適切的指導及教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