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logo

    logo

心理治療服務

  • psychotherapy

    psychotherapy

  • arttherapy

    arttherapy

  • eft

    eft

  • SUCCESSBanner

    SUCCESSBanner

  • playtherapy

    playtherapy

專業課程

  • Art in assessment and therapy

    Art in assessment and therapy

  • MBTIBanner

    MBTIBanner

  • PTPBanner

    PTPBanner

  • MARI practitioner certification course

    MARI practitioner certification course

  • zentanglebanner

    zentanglebanner

機構專業培訓服務

  • cooperate training

    cooperate training

  • cooperate training

    cooperate training

  • school service

    school service

  • cooperate training

    cooperate training

  • cooperate training

    cooperate training

網上增值課程/網上商店

  • parenting tool and board game

    parenting tool and board game

  • parenting tool and board game

    parenting tool and board game

  • ColorEmotion

    ColorEmotion

  • banner

    banner

  • online

    online

若每次出門時,年幼子女也會大哭、不安,若沒有好好處理分離焦慮感,長大後有機會會轉化成其他焦慮。心理學家 李偉堂博士 Ernest 會在 「yahoo!育兒」和大家分享:如何學懂調適焦慮,減少焦慮轉移的風險。

內文

每次出門時,年幼的子女也會大哭、不安,代表子女正步入分離焦慮的階段。父母耐心調適是寶寶順利渡過這階段的關鍵,相反,6歲以下幼兒的分離焦慮感若沒有好好處理,長大後有機會會轉化成其他焦慮,包括社交焦慮、廣泛性焦慮等。因此心理學專家李偉堂博士(Dr. Lee)強調,孩子在6歲前學懂調適焦慮,便能減少焦慮轉移的風險。

分離焦慮屬必經階段

分離焦慮是幼兒成長的必經階段,有的孩子需要較多時間適應,而有的能夠很快過渡。Dr. Lee解釋:「幼兒9個月大前仍未學會行路,因此不會與照顧者分開,從而形成一種依戀關係。直至孩子到了一歲左右,更會不願意離開媽媽,連媽媽洗澡、去廁所時也要跟隨著。」

當孩子慢慢發展自主、離開父母的感覺,便會形成一種微妙的距離—「安全距離」,在安全距離內,孩子知道自己隨時可以找到照顧者。但當照顧者身處於安全距離以的範圍,孩子便會開始感到焦慮。有的幼兒到了一至兩歲,會在媽媽出門時扭計,正正就是因為照顧者要離開安全距離,所以孩子出現分離焦慮。

而在刻服分離焦慮的階段後,爸爸媽媽在孩子心目中由物理上的照顧者變成心理上的照顧者,意味著孩子不一定要看到父母才感受到他們的愛護。

不同年齡孩子各有分離焦慮表現

幼兒階段:孩子不肯讓父母離開,特別是媽媽。即使到了公園仍會拖著媽媽一起玩,而不是放手自己去玩。當媽媽提議孩子自己去玩,自己在原位等候,孩子也會情願留下來陪著媽媽。

當孩子漸漸成長至學齡前期,有分離焦慮的孩子會不願上學,到了校門便會大哭起來,不願與照顧者分開。

6歲左右:若父母要上班,孩子會常常擔心爸爸媽媽會有意外,因此要打電話給他們。若孩子找不到父母,便會不斷再打,直至接通電話才安心。到了下班時間,若父母比平常遲回家,孩子也會打電話給他們,要找到父母才安心。若父母不接聽電話,孩子會增添憂慮,以至感到生氣。

 

 6歲後的分離焦慮表現由不肯與父母分開,轉化為擔心父母出事,而成人階段若仍有分離焦慮,也會同樣表現在擔憂之上。

用儀式感、心理準備克服分離焦慮

在一般情況下,父母可以透過儀式和結構幫助孩子克服分離焦慮。Dr. Lee建議父母每次與孩子分開,也可以做一個儀式,例如每次道別和重新見面時也擁抱一下。此一舉動可以讓孩子知道是時候要分開,繼而做好心理準備。對幼兒來說,他們的擔心並不能量化,因此擁抱會比「很快回來」之類的安撫說話來得實在。

另一方面,結構化的意思是讓孩子做足心理準備。事前充足的心理準備,對克服焦慮有莫大作用。Dr. Lee舉例:「在開學前,爸爸媽媽不妨善用視覺提示,在月曆打交叉倒數,讓孩子愈來愈接受上學日,從而做好心態上的準備,便能更順利克服分離焦慮。此外,爸爸媽媽也能在開學前多帶孩子到幼稚園門口,觀察環境和跟老師打招呼,預早培養熟悉感。」

Dr. Lee再分享一個方法:父母在外出時,能先告訴孩子外出和回來的時間,以及在時鐘上用記號讓子女知道當時針走到哪個地方,爸爸媽媽會在做甚麼。有助孩子適應分離帶來的焦慮感。隨著孩子每日累積經驗,漸漸會明白到爸爸媽媽雖然不見了,但之後會回來。孩子有時會掛念父母,而在這便是爸爸媽媽演化為心理上的照顧者的時刻,也是克服分離焦慮感的里程碑。

「緊張大師」加深孩子分離焦慮

Dr. Lee從日常接觸的個案留意到,分離焦慮有部分由大人不為意之下加深。「分離焦慮本來是成長必定遇到的,若家長以『直升機式』教養,處處過度保護,便會再加深分離焦慮。」當孩子剛學會走路,有的爸爸媽媽會害怕孩子跌倒、打翻物品,因而擔心孩子離開視線範圍,而擔心的程度甚至比孩子的分離焦慮更高。舉例來說,當父母帶兩歲的孩子到公園,父母不斷將「不要摸扶手,會弄髒雙手!」、「快回來,草地很骯髒!」等警告掛在口邊,孩子自然會覺得外面充滿危險,還是跟著父母比較安全,因而更加難以適應分離焦慮。Dr. Lee提醒家長要分辨自己對孩子的擔心是真確,還是過度的焦慮。

心理學家 李偉堂博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