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長們都好重視孩子的情緒變化,但太年幼的孩子卻很難教懂他們如何識別情緒。心理學家 臨床心理治療師 李偉堂博士 Ernest 在這一期的文章中將會和大家分享如何教養孩子識別情緒。
隨著孩子有基本大小肌肉控制的能力,如:拿東西、行路,家長開始留意到當孩子遇到不如所願時,便會出現侵略的行為,如:咬、拍、打、踢,看在家長眼裏,這是「不 好」的行為,於是家長便開始教導孩子如何控制自己與用說話去表達的技巧。
「侵略行為」的出現
差不多1歲後,孩子能有意識地去控制自己的大小肌肉,當發現不如所願的時候,他們意識到要保護自己的意願,於是便應對阻礙他們如願以償的人或物,可是他們能力有限,於是便出現侵略的行為;倘若孩子感到不知所措、無助、甚至過度激動時,更會尖叫起來。源於孩子的大腦仍在發育階段,執行功能仍在發展中,於是對於冷靜自己、抑制自己的衝動及思考如何解決目前的困難只在起步發展階段,所以,孩子便直觀下運用手、腳、口來得到他們的意願,侵略的行為(打、咬、 拍、踢、抓、捏、扔)便出現了。
家長的擔心
當孩子出現侵略的行為時,家長直觀認識這是「不好」的行為,很容易便會責備孩子,但是往往這種方法未必完全有 效停止侵略行為的出現;尤其是孩子出現侵略行為是家長不在身旁,例如:孩子在 公園玩、孩子在趣興班,家長更難去停止孩子的侵略行為,令家長更會擔心起來。
家長應對方法
當孩子岀現侵略行為現,家長有以 下的方法去應對:
- 即時介入:當孩子岀現侵賂的行為時,不少家長都不想岀現這情況,然 而這其實是一個黃金的機會,教導孩子説岀來,所以在責備孩子之前,先去把握這教導孩子的時機。
- 替孩子把感受說出來:當發現孩子遇到不如所願時,家長可以從孩子 的表情,替孩子把感受説出來,同時給予孩子溫柔的安撫,這樣有助孩子緩唄慢自己的衝動。例如:站在孩子的側面, 輕輕撫摸孩子的背脊,對他/她説:「那個男孩拿走你的玩具,所以你感到生氣。」
- 教導孩子用說話的方式表達出來:因為孩子除了用侵略行為外,未學到其他的方法,所以家長可以把握這機會,教導孩子表態,如上例,替孩子把 感受説岀來後,便可以教導孩子,和孩子説:「好的,去和他説:『這是我 的。』」
- 關注受害者:倘若孩子的侵略行為構成傷害,在教導孩子前,先去關心被傷害的孩子,這有助於孩子知道出現侵略行為是不會得到父母的關注的。
- 侵略行為出現後:尤其是孩子出現侵略行為時家長不在身邊,未必能作岀 適時的教導,但之後也是可以是一個情緒教育的機會,例如:看著孩子説:「你可以生氣,但不可以打人,這會傷害到別 人。」
日常的教導
除了出現侵略行為時的教導外,日常也可以對孩子作出指導,不妨參考以下 的方法:
在家排練:在孩子平靜的時候,家長可以與孩子一同排練引起孩子出現侵略行為的情況,教導孩子該如何回應,讓孩子學習應對的方法,有助預防出現侵略行為的情況。
關注孩子好的行為:家長培養一個留意孩子好表現的習慣,例如:友善對其他孩子、分享、與其他孩子友好的玩耍,並讚賞他/她的好表現,讓孩子更樂意的去表現好行為。
謹記,當孩子肚餓、疲倦、或身體不適的時候,自控的能力便會減弱,更容易出現侵略的行為,穩定的日常作息時間亦有助於減少侵略行為的岀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