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今很多家長都很依賴電子產品去安撫或分散小孩好的注意力,但過分依賴會做成孩子在語言、認知、社交和情感發展方面出現延遲。心理學家 臨床心理治療師 李偉堂博士 Ernest 在新一期兒童心理成長文章中,與大家一同探討孩子依賴電子產品的原因,何解容易令人沉迷,及家長們該如何謹慎地讓小孩使用電子產品。
手機與平板裝置有着彩色的屏幕和高度的互動性,對兒童有一定的吸引力,這些裝置可以令憤怒、不安的孩子很快便分散他們的注意力,或讓等待而無聊的孩子提供娛樂。但是花太多時間在這些設備上,或會導致孩子在語言、認知、社交和情感發展方面出現延遲。
想要的常見原因
很多家長平日在有意或/及無意的情況下用手機/平板裝置,例如:回覆訊息、等待時間、網上購物等,孩子會發現它能夠吸引爸媽的注意力,於是他們也會好奇這東西,也會想得到這東西,他們以為這是一件先進、高科技的玩具。尤其是孩子覺得沈悶或不開心時,如果爸媽容許孩子去玩手機/平板裝置,他們便會完全依賴它作為分心及娛樂的工具。
孩子依賴的原因
當家長忙著處理家務、替孩子打點東西(例如:準備外出用餐)、或是自己的事情時,甚或是等待的時間(例如:等待食物送來),孩子沒有什麼事做而感到無聊時,於是便會想拿爸媽的手機/平板裝置來玩。有部分家長會想:「讓孩子玩一下也無妨,若不給他們或會發脾氣,又或是糾纏著我...」於是便順從孩子的要求。但是長久下去,便培養了孩子慣於使用屏幕來應對無聊的時間,他們亦會逐漸對非屏幕裝置的娛樂方式不再感到興趣。就因為這樣,孩子便依賴了屏幕,當父母要收回時,他們的情緒或會更波動。
何解容易令人沉迷
不論成人還是孩子,手機/平板裝置有著豐富的視覺、聽覺、與觸覺的體驗。 只要透過手指的觸摸,便換來非常豐富的視覺與聽覺的回饋,這樣便觸發大腦外皮層的回饋機制(獎勵系統),令人想再延續這種多元的感受。久而久之,屏幕裝備的使用便强化了兒童和成人的大腦回饋機制,把裝置與快樂連為一體,便很容易沉迷下去了。
小貼士
與孩子一起時:
把手機/平板放一旁:盡量把回覆訊息、社交媒體、網上購物減到最少,尤其是和孩子在一起。當家長用手機,孩子才會想要手機。花些時間交談、遊戲、或一起畫畫,以身作則約束使用手機。
孩子要求手機時:
懂得說「不」:對使用屏幕裝置需要設定清晰的限制。避免用餐、家庭時間、遊戲時間、坐車途中、戶外活動、或睡前使用它。孩子或會抗議的,但他們需 要父母明智的限制。
想一想長遠的影響:孩子運用了屏幕裝置後,交談、合作、妥協、學習應對無聊或沮丧都變得弱了,孩子成為電子屏幕的奴隸,他們便失去了越來越多原本帶給他們精彩體驗的機會。
溫馨提示:
不要相信電子產品是讓孩子變得更聰明的必需品:從大約30個月開始, 孩子們可以從手機/平板裝置上學習「孤立」的概念,但這不是他們的需要。當他們與人交談,用身體探索世界,他們更容易將概念與現實世界聯繫起來。
父母需要深思熟慮:如果父母決定讓孩子接觸屏幕裝置,最好放在探索和聯繫方面。例如:拍攝蟲子的照片、查找汽車的類型或是爺爺嫲嫲視頻通話。
謹記年幼的孩子只有在與人互動、在物理世界中體驗,所學所得才是最重要最深刻的。